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地评线】新华日报评论员:让非遗之美浸染人间烟火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0-23 01:34:33

 

在“主题展”领略非遗跨越时空的地评魅力,在“青年展”感受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线新碰撞,在“舌尖上的华日火非遗”区域品味满满的烟火气……10月17日至20日,2024首届“非遗生活荟”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樱洲登场,报评以户外沉浸式游园节的让非染人形式,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别样的美浸文化盛宴。

穿越时空、间烟记录变迁,地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线新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华日火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老的报评神话传说,到各具特色的让非染人民间技艺,再到传承千年的美浸节庆习俗,绚丽多彩的间烟历史遗珍铺展成一幅幅生动的文化长卷,让我们能够徜徉其中,地评品味独特的中式浪漫和古人的生活美学。江苏历史文化悠久,非遗资源丰富,截至目前,我省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近年来,江苏加快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引领非遗消费新风尚,越来越多的非遗从“古老、稀缺”走向“跨界、潮流”,绽放新的时代芳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属性,决定了非遗是“活态”的,其传承也是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活态传承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被看见”。前不久,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名单公布,我省“美在美食”首届江苏非遗美食节“周末夜市集”等4个项目入选。这些生动的实践,既借助新技术、新观念让非遗获得更多的展示,也启示我们,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特别是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在热切呼唤非遗与当代文化共生共融的新场景。

非遗源于生活、发端民间,又融入烟火、隐于日常。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要义,在于嵌入生活场景的“绵延不绝”。虽然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难免造成一些具有特定时代符号的非遗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甚至面临失传断档的困境。但另一方面,高铁、互联网、大数据等带来的信息流通和空间嬗变,也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走向更宽广的世界。当非遗服饰成为备受青睐的“时尚好物”,当非遗美食经由短视频成为年轻人日常的“下厨参考”,当非遗集市成为人潮涌动的“打卡必选”,非遗已在日用而不觉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非遗的传承利用,呼唤更多“年轻态”。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不少年轻人在非遗传承中打开就业创业新空间。在“非遗生活荟”,属于年轻人的元素随处可见——95后非遗传承人用他们的创意与激情,展示了非遗的更多打开方式;现场展出的太平泥叫叫、颜氏脸谱,以及总书记都点赞的徐州香包,让来自德国、叙利亚、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年轻人也为之着迷。古老非遗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美丽名片。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如珍珠般散落在中华大地的非遗,历经岁月流逝、融入经纬交织,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今天,从“可看可及可沉浸”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越来越多的非遗流出博物馆、流出书籍、流出古迹,成为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观、可共鸣的价值认同。讲好新时代非遗故事,让非遗之美浸染更多人间烟火,这些丰富而宝贵的非遗,一定能让人们在对工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发现和全新诠释中,涵养出更深厚更有底气的文化自信。

□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