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暮年的情感是非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11 11:31:17
新的武则亲信的政治力量
万岁通天二年(697),太平公主把“年少、天暮美姿容、情感善音律”的武则中山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张昌宗荐给武则天,张昌宗又把他的天暮哥哥张易之也拉进宫里。二张入宫后,情感深得武则天宠幸,武则连武承嗣、天暮武三思、情感武懿宗、武则宗楚客、天暮宗晋卿等一班贵戚重臣都“候易之门庭,情感争执鞭辔,武则谓易之为五郎,天暮昌宗为六郎”。情感郎是当时门生家奴对其主的称呼,可见一般朝官对二张畏惧之甚。
圣历二年正月(即698年12月),武则天为张易之置控鹤监,以张昌宗、吉顼、田归道、李迥秀、薛稷等为控鹤监内供奉。同时,武则天又命张昌宗和李峤为修书使,召修《三教珠英》。
控鹤监在久视元年(700)改名奉宸府,张易之依前为奉宸令。设置这个机构是为安置幸臣,召修《三教珠英》则有掩饰荒淫生活的目的。但是,控鹤监“颇用才能文学之士以参之”,修书又“尽收天下文词之士为学士”,可知武则天采取这两项措施另有用意。
三十年前,她就曾以修撰为名,把刘祎之、元万顷等一批文学之士召入禁中,让他们参决政事,“以分宰相之权”。现在的做法和过去类似,是想以二张为核心再召集起一批文士,形成一个新的政治力量。
两次群起而攻之
二张得势,引起与朝臣争权的矛盾。他俩经常打击不顺从自己的大臣乃至王公贵戚,弄得关系十分紧张。
官员们愤愤不平,二张不仅夺走了许多权力,还使人感到当年滥刑下的厄运似乎又临头了。在五王政变前的半年内,反二张派的朝臣们曾两次群起而攻之。
第一次是张氏兄弟的贪赃案。张易之兄弟五人,生活糜烂,处事霸道。长安四年(704)七月,他们贪赃不法的事败露,兄弟五人一齐下狱。御史大夫李承嘉和中丞桓彦范奏张昌宗应免官,武则天却用杨再思说,借口张昌宗合药有功,将他赦免,并令复职。宰相韦安石又举奏张易之等罪,武则天只好敕付韦安石、唐休璟再行鞫问。可是她马上又变了卦,在八月里把韦、唐二相放为外官,草草了结这桩公案。
第二次是当年十二月张昌宗引术士占相被告发的案件。张昌宗下狱后,御史中丞宋璟和封全祯、李邕、桓彦范、崔玄暐、崔昪等以张昌宗“图天分,是为逆臣”,坚持问罪。武则天还想使用对付韦安石、唐休璟的办法,三次下敕要宋璟赴外差,宋璟以“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为理由不走。武则天不得已,只好责令对昌宗审讯议罪,但最后还是“遣中使召昌宗特敕赦之”。
可是武则天在群起而攻之的形势下维护二张,为他们杀孙子(太子的长子)、孙女、孙女婿,贬走魏元忠、韦安石、唐休璟等多年重用的大臣,将部分政务交给这两个秽声载道的家伙,四次命令审鞫二张之后又四次下敕赦免,在二张一再被人告为谋反,也不怕树敌,不怕引火烧身,死死维护二张。显然,仅以二张是这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的男宠是解释不清的。答案只能从政治方面去找,武则天需要一支亲信可靠的力量作为维持自己统治的工具。
她终究自食其果
最初在废王立武之争时期,武则天靠的是许敬宗、李义府一伙,可是他们在7世纪70年代就或死或杀,被淘汰了。
以后,武则天依靠过北门学士和废中宗时用的裴炎那批人。可是他们有的老死了,其余几乎都被武则天消灭了。
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宰相大臣们或因专权用事,或因被罗织,有的被杀,有的被贬,变迁频仍,武则天手下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核心。自己本家诸武,本来是可以信赖的,但武承嗣等大闹争当太子的事非常不得人心。武则天找来找去,找到二张头上。二张是靠得住的,他们出身平平,除了有一个在永徽初年做过宰相的族祖张行成,再没有可以挂齿的政治背景。
为什么武则天不能再从朝臣中选拔一批人,像过去提拔许敬宗、李义府及北门学士时那样做呢?武则天的统治代表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特别有利于新兴普通地主的发展,是有相当的阶级基础的,但为什么这时她不能从普通地主及在政治上转向拥护武则天的出身于旧门阀的官僚中组织起一个新的权力中心呢?这是武则天过去十几年中实行了滥刑的缘故。
一方面,武则天不信任他们。另一方面,文武大臣们对武则天也存有戒心,当年的酷吏和诏狱,他们必然是记忆犹新的。过去使用滥刑使武则天失掉了臣僚们对自己的信任,他们不能或者不愿成为武则天太亲信的人,反倒有不少人越来越对唐室怀旧,即所谓“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
当年的武则天起来反对现在的武则天了。她终究自食其果。那把曾经得心应手的刑刀在武则天的君臣关系中刻下一道深深的裂痕,表面上融洽的君臣关系下面埋伏着危机,武则天晚年实际上是非常孤立的。内心的空虚寂寞使她不得不在政治上求助于二张,而这样做又使她更加孤立,最后二张为她招来了政变。
胡 戟 《女主临朝:武则天的权力之路》 岳麓书社2024.5